從蒐集來的回覆中,看得到兩種趨勢。其中一類人,在學時就遇到某種契機,讓他們對 UX 相關領域產生興趣,進而自我提升這方面的能力,並尋找 UX 相關領域的實習/工作機會。
第一個問題,為什麼常常要趕死線?
我看自己的性格有兩個層次,一個是理性,一個是情感上的需要。
理性那部分當然是提醒自己不能把事情搞爛,兩星期的工作應該分開14日逐步完成,兩個月的工作應該分開60日完成。
可是工作生活社交進修,各方面都忙著,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排序。結果排著排著,便天天都有死線。我只好安慰自己,這就是勞工的日常。
而且,理性地檢視自己的生產力,的確是愈有壓力愈見生產力。如何保持生產力?就要有壓力?哪裡有壓力?有死線便有壓力。理論上只要工作進度不要超出死線的臨界點,保持有一定的死線壓力,便有動力。
可是有時候還是會有意外,例如公司機器壞掉、大客戶突然有奇怪要求、老闆無端想出科幻點子,那就可能爆炸了。
第二是情感需要。人是有逃避心態的,面對難搞或沒趣的工作,我們總是想逃避,於是當死線的壓力未夠大的時候,我們很容易用其他工作來讓自己看上去仍是很忙,所以暫時不處理不想做的工作。有時我們會心靈軟弱,寧願坐在位子跟朋友Whatsapp討論中美貿易戰、Mon Hunt、泳衣、Avengers…
這種逃避心態,年少時嚴重一些,到了自己變成老海鮮,有自己的team要照顧的時候,已經改善不少。
不過有時候,還是死線前衝到殘血。我回想那些感覺,便開始懷疑那是一種自虐換取快感的表現。因為衝死線的腎上腺素激增,那感覺是頗high的——還要有衝到死線的成就感。
第二個問題,怎樣改善?
現在成長了點,我開始找方法令自己不用衝得太殘血,嘗試不要在最後一分鐘才交貨。我正在練習的方法是:
- 設定「pre-死線」,告訴上司和同事,這個日期我會給他們好看,不是,是給他們好看的初步結果。這個假的死線一旦說了,做不到會覺得奇怪,所謂的pre-死線,其實是個會有群體壓力的milestone。
- 在適當時候,狠心當Dilbert漫畫裡面的Wally。那些跟KPI沒關係的無謂行政程序,尤其是那些為做而做的東西,盡量避重就輕。
- 近年我開始使用番茄工作法(Pomodoro Technique),設定每25分鐘為一節,這25分鐘內盡量要求自己不受外界干擾,每完成一節時段便休息一會,完成數節之後便有長一點的休息時間。能專注工作4個25分鐘,其實效能可能比不專注磨爛席半日還有效率。
- 不再騙自己「工作可以回家做」。我寧願在辦公室、cafe和圖書館盡做。家裡太多干擾,很難做到番茄工作法,在家看Netflix和打手機才是正經事。
如果效率提高了,趕死線也比較得心應手,那便更能享受衝死線腎上腺素上升的樂趣了。
當然,講究兇狠,我現在不是也在返工時間寫文嗎?那是我連續幾個25分鐘番茄時間後的休息時間。吊頸也要透透氣的。